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信息过剩时代的“不知情权”
wangyu | 2007-11-07 16:33:20    阅读:2321   发布文章


  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不开心。

  信息,曾经稀缺,并被当成鱼子酱来珍惜;但它现在却跟土豆一样充足,被视作理所当然。在信息过剩的年代里,知识反而成了稀缺品。得到信息,没转化成知识;得到知识,没转化成智慧。大众媒体、熟人社会、话痨、户外广告信息、垃圾短信、闺密、互联网正在谋杀你的工作与私人空间,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剩的年代里,甄别信息要智商,而利用信息要勇气。

  全人类都患上了严重的信息反应不良与信息焦虑症。你厌恶信息,却又离不开它。你想摆脱信息社会,却被缠缚得越来越紧。我们曾经向往知情权,但更应拥有信息烟尘社会里的不知情权。大多数时候,我们滥用了知情权。知情权对应的是履约的义务、保守秘密的义务、交换信息的义务。我们的内存有限。不是每个人都建立起了自己的信息管理与消化系统。谁也不是谁的信息垃圾箱,谁也不是谁的信息垃圾站。

  抱歉,我不想知道。向制造垃圾信息的大众媒体、互联网、人群SayNo,关掉电视,关掉手机,抵制垃圾广告,消灭垃圾信息,像节制午餐一样节制信息,你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与解放。

  死于知情,或生于不知情,其实就这么简单。

  抱歉,我不想知道

  信息过剩时代的不知情权

  如无例外,你的惯常一天是这样开始的:

  1.打开RSS阅读器,阅读订阅的Blog以及新闻。通常情况订阅的Blog每天更新会轻易超过100条,新闻更是不计其数,即使你带着焦虑,忽略掉英文文章与太长的中文文章,浏览式阅读,至少也需两小时。

  2.打开邮箱,浏览邮件。一个私人邮箱,一个公务邮箱,查看回复,至少也需半小时。

  3.如果你还不能免俗地炒炒股,看看实时行情与专家分析,至少也需半小时。

  当你结束这一切时,上帝啊,午餐的时间到了。至少整个一上午,你的时间都花在了浏览信息上,并且一无所获。

  许多人有这样的经验:虽然你每天收到的电子邮件十之八九纯属垃圾,但哪天垃圾邮件一封都没有,你就开始心慌:要么网断了,要么服务器坏了,这种假设居然是真的!可见垃圾在现代人心里的地位。

  如今,全世界每年出版近70万种期刊,60余万种新书,登记40多万项专利,新增期刊近万种向你源源不断地输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900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30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一角落发生的大事件。不止有新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通行世界,更有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世界上所有资源都匮乏,惟独人口和信息过剩,过剩的人口造就了过剩的信息,这就是信息过剩时代人类的最大危机。

  美国人大卫申克在《信息烟尘:如何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提出了“信噪比”这一概念:你日常接触的信息中多少是有用的,多少是无用的?你的信噪比是多少?稀缺的、曾经被当做鱼子酱一样来珍惜的信息,如今却跟土豆一样充足,并被视为理所当然。当信息积累得越来越多,它就不仅仅是膨胀了,它已经成为一种污染。“而这些信息烟尘太讨厌了,它挤占了空闲时间,阻塞了必需的思考。我们的谈话、写作,甚至娱乐都被它糟蹋了。它杜绝任何怀疑,把我们变成天真的消费者和小市民。它把我们压榨干了。”

  这道理,早在1978年,就被索尔仁尼琴注意到了。他说:“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信息超载时代的信息焦虑症

  当十几年前比尔?盖茨提出“信息在你的指尖(Information on your

  fingertip)”为信息时代的来临揭幕时,他做梦也想不到,信息过剩的时代接踵而来,而他,是罪魁祸首。

  垃圾邮件、你需要和不需要的传真和打错的电话消耗了你的工作时间,涌进家门的免费杂志、电视广告和24小时即时新闻、不请自来的商品目录、垃圾短信、住房中介的推销电话、吃饭时不期而至的卖花小女孩侵占了你的私人空间,商业区的音乐噪音像马路一样无所不在,住宅区里的分众电视比保安还要尽职,手机会跟随你一起度假,而手提电脑比你的太太还要亲。根据Engadget报道,台湾Yi

  Tien公司将生产一种如厕用的RSS阅读器,通过与电脑主机相连的无线网络,将你所订阅的RSS内容打印在厕纸上供你阅读。恭喜你,你的最后一块私人领地也被垃圾信息占据了。

  “筑波病”和“过劳死”一样,成为新的时代流行病症。“筑波病”,发现于日本筑波,蔓延于全球。适用人群包括科技工作者与脑力劳动者,症状包括寂寞、心理压抑、烦躁不安、恍惚、忧虑、性格孤僻、喜怒无常、思维及判断力下降等,又称“信息消化不良”、“信息过剩综合症”或“信息污染综合症”。

  据统计,一个美国职员平均每人每天要处理的信息数量高达190条,英国人是169条,其中包括48个电话、23封电子邮件、11封语音邮件、20封普通信件、15则备忘录、11个传真、13条短信及8个移动电话。而在这样信息过剩的海洋里,美国、日本近年来的信息吸收率仅为10%左右。难道曾经公务繁忙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就理解和领会能力而言,头脑中塞满东西和头脑中空空如也同样糟糕。

  打倒信息暴力!

  在资本界风声水起的分众传媒,几乎从诞生第一天起,江南春就面临这样的质疑:这是否侵犯了我们的公共与私人空间?为什么住宅与商务楼宇比中国还多的美国就诞生不了这样的商业模式?因为广告要进入属于私人空间的楼宇,需要经过物业,居民和业主的许可。只有在缺乏相关立法、业主维权无力的情况之下,分众才能堂而皇之地霸占业主等电梯时的片刻注意力。

  谁也不是谁的经济垃圾箱,谁也不是谁的信息垃圾站。电视垃圾的结果是没收视率,网站垃圾的结果是倒闭,纸媒垃圾的结果更惨,只能沦落为免费,甚至都没人要,当废纸卖都嫌麻烦。手机短信垃圾更好追查,打爆运营商的客服电话。谁敢把信息消费者们当垃圾箱,谁就会被消费者们先当垃圾扔掉。

  在1998年年初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法国信息专家罗斯奈向与会的各国首脑和工商界领导人呼吁,要像节制午餐一样进行“信息节食”,更早的,大卫申克也宣称在信息烟尘的时代,通过幸福的唯一途径是“信息斋戒”。关掉电视,关掉电脑。看书吧,钥匙在阳光下的窗台上。

  你可以对电视台、互联网、江南春、试图与你分享隐私的闺蜜们说:抱歉,我不想知道!

  知情权仍未成功,不知情权尚需努力

  中国的现状是:某些方面你全然不知,某些方面已经饱受信息垃圾之苦。你可能已经对林志玲的三围、小贝送给贝嫂的价值5万英镑的Bra了如指掌,但问你山西黑煤窑真相或广发借壳黑幕,你可能什么都答不出。

  在美国次优抵押债危机持续恶化时,工行与中行站出来说,自己持有次优抵押债的数量“微不足道”,但从美国那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银行的持有数量可远远不是“微不足道”。前不久造成股市“五卅惨案”的印花税事件,许多人记忆犹新:财政部部长前脚刚说印花税不涨,后脚就发生“半夜鸡叫”事件,好在三个月后他被撤职了,当然了,原因你无权知道。

  在一个知情权尚未得到保证的国家,大谈不知情权或许奢侈了点。尤其在网络充当了不少“黑幕”暴光者时,大谈网络上的“信息垃圾”与“信息清理”,是否有些不识时务?

  借用《信息烟尘》里的话来形容我们的信息现状:信息于我们,有时如鱼子酱一般珍贵,可遇而不可求,有时如烂土豆,臭大街了。大卫申克说得好:“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信息穷人最终反倒被信息淹没,这真是信息时代的悲哀。”

 

抱歉,你不能不知道24小时信息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11:33 新周刊
  7:00 十面埋伏

  在你起床后的5分钟,你的身边就布满了似是而非的危险品:SK-Ⅱ神仙水(报纸说有质量问题)、包子(谣传有人用纸箱做馅)、可乐(传说杀精)、牙防组推荐的牙膏(牙防组被撤了)、香蕉(短信说能传播病毒)、猪肉(背后是5300点的股市和高涨的物价),你不敢让女儿陪你一起看早间新闻(英国科学家认为女童性早熟和看电视有关),踌躇要不要打开手机和电脑(英国精神病学家格伦发现忙于敲打计算机或手机键盘的人会导致智商下降)。

  你睡眠不足而精神焦虑。你记得有日本调查显示,在睡前上网或看电视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感到睡不够。但你还是打开了邮箱——网络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电脑好像成了你的一个器官;你不相信无知者无畏,但起码发现一个资讯狂总畏首畏尾。

  9:00 信息焦虑症

  在度过了30分钟公共汽车车载电视的喧嚣,5分钟等待电梯时分众媒体的广告轰炸后,你终于到达了公司,但早晨的会议你还是在紧张中度过:一个新同事站起来阐述创意,夹杂着一些你闻所未闻的新名词,这些词让他的发言如此不同凡响,你马上陷入了强烈的危机感中。

  国际劳工组织发表了一份报告称:10%的工人由于信息过量而情绪低落。英国的调查结果是30%的工人有与工作有关的精神健康问题——虽然你的大脑在1/10秒可以接受1000个信息单元,但每年通过电子邮件在全球流通的信息量超过4千亿兆字节,相当于4万座大型

图书馆。

  资讯解读专家理查?伍尔曼告诉你,“资讯焦虑症”是一种身心障碍。信息消化不良足够让你拥有自我强迫感和紧张感,头昏脑胀、心悸恍惚、胸闷气短、精神抑郁、烦躁不安、痛经都是可能症状——获得这个资讯,你马上陷入亚健康状态。

  11:00 和垃圾机器人聊天

  你打开MSN,警惕着Jane、Vincent、Vivian、David、Fenny等常用人名,警惕着“幸福总是相似”、“我换MSN”等不起眼的MSN名——各种交友的网站频频改换各种名称要你添加为联系人,最后你发现你聊了一个上午,只有与MSN垃圾信息机器人的通话记录。

  你的手机也没有闲着。购书网站根据你过去购买的图书,不断向你推荐你最不喜欢的书目;各种中奖、办证、谋杀犯雇佣的信息充斥着你的手机短信;当然,你最好不要欠债,否则“呼死你”软件足够你受。事实上你早已忍无可忍,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五)项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成为了你的手机自动回复短信。

  信息时代预言家奈斯比特曾说过:“在信息社会里,没有控制和没有组织的信息不再是一种资源,它反倒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现在,中国有网站正贩卖“刚从证券公司内部”获得的股民名单及资料,一同被叫卖的还有全国各地的老板或车主资料。在不断的信息交流中,你的姓名、性别、地址、邮编、资金、电话都不是秘密,以致你一买房子,房产中介就来按门铃;一生孩子,奶粉推销员就上门——个人信息的失控,让你如同活在荷兰红灯区,和这个用金钱交易的商业社会不过隔着一层玻璃。

  13:00 活得像一个标题

  据说在美国怀俄明州,若想让大学生去看一看传单,比如“即将到来的面包促销或学生自治会的会议通知”,最有效办法是以下面的话开头:“性、性、性;喔,终于引起你注意咯……”但在中国,为吸引眼球你还得学会嵌入式营销、浸入式营销、裸体视频、写“软文”和做马甲。在Web

  2.0时代,你不仅学会了做视频剪辑师和BBS现场记者,还学会了做编辑——用“史上最牛的XX”、“你不得不知道的XX”、“独家披露:XXX”做标题,带着“偷拍”、“性感”等关键词,足够让你的帖子化腐朽为神奇。

  《银河系漫游指南》这本导游指南明确地说:千万不要让一个沃贡人对你念诗……有时候,网页标题下的无聊内容正如丑陋的沃贡人在深情并茂地念起《关于一个盛夏清晨我在自己的腋窝里找到一小团绿色灰油的颂诗》一般。有人抱怨:“因为信息的饱和,我们对任何不新鲜不惊奇的事情变得提不起兴趣,而恐怖主义却因为通讯的极度发达而瞬间传遍全世界。”

  15:00 资讯导致的同性恋

  打开MSN,会自动弹出当天的新闻八卦;听Gwen Stefani的歌,发现歌词在秘密宣传L.A.M.B牌手袋(她设计的时装品牌);即使休息时玩连连看,依然会有弹出广告——你发现大家都找不到的“Web 2.0盈利模式”就是骚扰你——无论你是否想知道,这些资讯都会以各种方式呈现给你。

  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中产阶级的孩子小小年纪就约会,只是为了赶时髦;这个信息轰炸的社会,显然让小孩和文化都变得庸俗——“在排炮般的猛轰之下,任何反应都不可能长期敏锐。”他以此批判一个长腿丝袜广告,认为广告中无处不在的裸体,既对男人培养理性的鉴赏力毫无好处,对“现代姑娘”来说,也只会让她们认为“腿与汽车的散热器的工艺一样重要”。广告带来的恶果可以很严重:“性爱的极端的行为主义观,把性体验简化为力学和卫生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肉体欢乐与生殖的分离,必然是同性恋。”

  17:00 看晚报没有用

  1954年夏天,人类才刚刚发明了仓库般的电脑,电机工程师Vannevar就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一篇题为《我们可能这样想》的文章,里面写到“有一些工具即将出现,这些工具将使人类能够接触并掌控经年累月传承下来的知识”。

  2007年夏天,你想起1961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样描述21世纪:“《未来时报》一个小时出四版,真的叫‘时报’。现在‘信息’越来越多,他们准备改成《未来分报》——每分钟出四版。”可惜,现在你已经不看晚报:你看完网络一天产生的消息得用4年时间,而一份《纽约时报》说的比17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生的经历还要多。

  新闻排山倒海,你总也看不完,总有太多想看的;你看得越多忘得越多,并发现看了半天仍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看什么。25年前,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大趋势》中向世界大声宣告: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工业社会已开始被信息社会所代替;25年后,你最想诅咒的人就是他。

  19:00 常识穷人

  你的家有两台电视与两台电脑;电视机对于焦虑的你来说主要用于换台;电脑的BT和电驴让你没兴趣的电影和电视剧都变成了流行话题;在这种快速转换中,你遗忘了父母的生日,你对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无所知。

  那些熟悉网络小说情节与娱乐八卦的大学生必须看了话剧《屈原》才知道原来屈原是湖北人。新闻发布的平台开始被MSN、QQ垄断,报纸也从网络摄取话题,但即使你面对厚厚的报纸和中国的特色门户网站,在7点钟,也只看娱乐版——当周杰伦不知雷锋是谁、李宇春背不出杜甫名句、刘晓庆帮曹操统一天下、杨丞琳不知抗日战争打了8年……无知的你为明星不好好读书的悲惨下场独自偷乐,对自身曾经犯下的常识错误一无所知。

  据说美国出现了神秘“拒电族”,抛弃电脑与手机——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在莫提默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早就告诉你,被媒体精美包装的资讯,让你根本用不着自己作出结论,疏于思考的你最终将沦为思想穷人。

  21:00 圈子恐怖主义

  如果说数码相机能制造垃圾贴图,网络能产生瘾君子,那罗嗦则是一种罪行。表述简洁这一义务成了现代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但在属于社交的9点,你还是得面对话痨、前男(女)友、闺蜜、表姑、同事……小心这些人,他们总抓紧聚会时间和晚餐时间向你散步谣言。“谣言是鸡蛋,真实是石头。”但谣言这种东西,能让瓜市震荡、瓜农流泪;在熟人社会,如果你是那个让人讨论的西瓜,估计下场也差不多。

  费孝通认为中国的传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石头丢入水中,在水面形成的一圈一圈的波纹,被波纹所推及的就产生关系。诺贝特?维纳在著名的《控制论》一书中说过信息社会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由于社会成员之间互相不通声气、极少交往比较安全,而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熟人社会,显然会形成“雪崩式”的崩溃。

  熟人社会正在向陌生人社会推进,但这丝毫不妨碍一个话痨在你工作繁忙、不想倾听任何秘密的时候向你倾诉,事后还要接受他的怀疑;也不妨碍知己(闺蜜)向你密告时,让你发现现男(女)朋友正和你某某上司有染——谣言或小道消息破坏你的心理健康,但在熟人社会迈向全面解体之前,你还得忍受。“抱歉,我不想知道”一定要说得够快,足够在别人话匣子打开前30秒就将它按住。

  23:00 “我”到哪里去了?

  一天过去,你突然发现:“我”到哪里去了?让?鲍德里亚说:“我们的后现代似乎非常可能变成一个精神空虚和文化肤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社会实践被无尽地重复和拙劣地模仿,世界被分裂,个体遭异化,个人没有任何自我感或历史感,仿佛是成千上万个电视频道。”你正被信息时代这庞大复印机“克隆”,沦为吐出来的一叠复印件中的其中一件。你的生活被电视、网页、报纸的重复信息不断改写,不想在信息的汪洋中渴死,就得在信息的汪洋中淹死。

  作为E时代的流水线产品,你如同活在小说《我们》之中——穿“统一服”,以数字命名,住在玻璃房子里,以合成食物为生,通常的娱乐是四人一排行进。幸运的是,你活在信息极大繁荣的时代;不幸的是,你就在信息爆炸的现场。

  你不想做用Vista搜集信息的信息狂,但在因特网上的主页以每天超过10万页速度递增的地球,你基本避无可避,除非学习《银河系漫游指南》的读者,写信给亚当斯,获得该如何离开地球的重要资讯——“打电话给NASA(美国航天总署)。电话号码是(713)483-3111。记得同时间,向他们解释你从速离开地球的重要性。”

 

死于知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11:33 新周刊
  被知情权喂大的人,会顺理成章成为知道分子。达人。大忙人。消息灵通人士。手机优质客户。资讯焦虑症患者。人肉搜索引擎。完美主义者。伪专家。神棍(天上的事他知道一半,地上的事他全知道)。骗子(他其实对诸多事情一知半解)。老师(好为人师)。口腔型人格拥有者(休想让他知而不言言无不尽)。贪食蛇(一款诺基亚****,终将死于贪吃)。忠实读者。非铁杆Fans。失眠的人。消费主力。拧巴人。

  讲究“政治正确”和“生活正确”的社会,总是教人要求知若渴,对知情权坚决捍卫。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要知道一点。知情权召唤出狗仔队,拍下每条内裤每次接吻,揭秘富人私生活和行业黑幕,满足着求知人士的偷窥欲。信息已经严重消化不良的人把肚子藏起来,装出一副很饿的样子嚷嚷:把知识给我满上,满上!然后,在网上和报纸上吞下一肚子标题,信息全在包子的褶上。背得出每一个新鲜出炉的名人的家世和星座。一旦获得特权当上了评委或预知了结果,总是兴高采烈。电脑局域网办公之外,再用手机上网;看十份报纸,再订十份电子杂志;揿一晚上遥控器;不停地打电话和发短信;朋友谈起他不知道的新闻,他会觉得蒙羞——他们怀着饥饿感,永远“在路上”,疯狂索取、接收、存储、炫耀社会记忆。

  结果呢?他们被知情权所误。有闲看报纸,没空做学问。得到信息,没转化成知识;得到知识,没转化成智慧。

  所有信息的传播,要么随波逐流,要么别有用心。甄别信息要智商,利用信息要勇气。所以,机构的

股票分析师成不了林园,掌握国情的北京出租车司机进不了政治局。他们只是假装知道。他们还贪婪,以为多就是好,需要靠知情来获得安全感,害怕被蒙蔽被绕开,成为傻B和受害者。

  大多数时候,我们滥用了知情权。知情权对应的是履约的义务、保守秘密的义务、交换信息的义务。我们的内存有限。不是每个人都建立起了自己的信息管理与消化系统。

  为了表示对别人知情权的尊重,这样的口头禅屡屡派上用场:说实在的;说句实话吧;凭良心说;我可以发誓;我可以告诉你,但你造成不要说出去……

  知情权已成为共识,拥护不知情权的人,会被视为异类和不愿负责任的人。最要命的是,社会知道怎么给你知情权,却不知道怎么给你不知情权。这种情形,就像一个白痴型天才儿童对提问他的教授说:我绝不会告诉你《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莎士比亚的。

  你只好对试图强奸你的耳朵的人说:别跟我提你的宏伟商业计划书(资金到位再说)。别跟我提你的梦想(你都说过N遍了)。别跟我提你情与性的破事(你说你如何为情所困,那就送两个字:犯贱)。别跟我说你旷工是因为突然肚痛进医院6月飞雪全城塞车家中着火路见不平拔刀不成反受伤你奶奶过世了(没打卡就扣钱)。别告诉我今天的新闻头条(也别告诉我电影下一步的情节是什么)。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假装不想知道。相比之下,健忘和失忆的人是有福的。

  不知情权在信息过剩的时代成为伪命题,这是索尔仁尼琴在1978年预见不到的。如果钱财是我们的信仰,那我们注定贫困;如果信息是我们的焦虑,我们注定死于什么都想知情。

  四川话中有个词特别高级:不存在。A说:这次真是太谢谢你了。B答:不存在。A说:我从小读你的文章长大的,今天终于见到你了。B答:不存在。A说:你欠我的三万块钱,今天中午以前必须还给我。B答:不存在。那么,不知情权可能得到尊重和履行么?不存在。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